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并不可怕,但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
1、遗传因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与母婴血型不合有关,常见于母亲为O型血,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这种情况下,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新生儿的红细胞,导致胆红素升高。Rh血型不合也可能引发溶血性黄疸,但较为少见。
2、环境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外界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例如,早产儿由于肝功能不成熟,更容易出现黄疸。喂养不足或脱水也可能加重黄疸症状。
3、生理因素
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导致胆红素积累。同时,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破坏后释放的胆红素较多,进一步加重黄疸。
4、治疗方法
- 光疗:通过蓝光照射,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便于排出体外。这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安全且有效。
- 药物治疗:使用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帮助结合胆红素,减少其毒性。
- 换血治疗:在严重情况下,通过换血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避免核黄疸的发生。
5、预防与护理
- 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够的母乳,促进胆红素排出。
- 监测黄疸:定期检查新生儿皮肤和眼白的黄染程度,必要时进行胆红素检测。
- 避免脱水:保持新生儿水分充足,有助于胆红素代谢。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虽然常见,但通过及时干预和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完全康复。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黄疸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