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描述:我父亲9年前的结肠癌去世,一个姑姑在三年前的直肠癌去世,另一个姑姑现在又诊断为结肠癌。会不会遗传到我?
有遗传 发病率很高
“有家族史的,尤其是诊断有携带致病基因的,应该定期做肠镜检查。”
据介绍,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家族遗传性腺瘤病性结直肠癌,主要是一种叫APC(抗原提呈细胞,可以调控细胞周期,阻止细胞非正常生长)的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肠道会长许多息肉,肠道息肉到35—40岁时转变成大肠癌的机会几乎是100%。因此,应尽量将息肉切掉。如果不能完全切掉,病人每年都应该做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癌变。
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发病之前看不出来它是不是遗传性的结肠癌,发病的原因则是和人类遗传物质核酸修复基因的失活有关。人一生中会接触很多的致癌物质,这些致癌物将导致核酸的损伤,但我们身体有强大的修复功能,修复好了就正常了。如果没有修复好,就会发病。这种类型的结直肠癌在50岁左右,80%以上都会患结肠癌。所以要定期做肠镜检查,一年到两年,不同年龄段,肠镜做的频率也不一样,40岁以上每年都得做肠镜检查一次。
无遗传 外因是关键
“但是,目前而言,遗传性结肠癌只占15%左右,非息肉性的家族性结肠癌占整个结肠癌中的2%—3%的水平。绝大多数的还是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外因起主要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不良生活习惯;运动变少;粗纤维摄入变少等等。
“高脂肪饮食可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变成次级胆酸,后者是一种致癌物。此外不运动,增加便秘几率,导致致癌物在肠道里面停留时间变长,对肠上皮的伤害越大。”
基因检测 尚需时日
“在血液、组织甚至大便里检查基因的变化,可用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李子禹说,“不过这种筛查结直肠癌的方法目前在遗传性结直肠癌诊断方面是实际可行的,但鉴于方法学及认识程度等,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对于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基因检测早期诊断等步入临床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因此,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还是肠镜检查,基本分为三种:一是虚拟肠镜,就是用CT扫描肠道,然后在电脑上三维重建整个肠道,对于初筛的一些较大肿瘤有85%左右的敏感性;二是胶囊肠镜,相当于口服一个胶囊,胶囊里面有摄像头,可以把整个肠道拍摄下来,并且可以在体外遥控,可以控制胶囊的速度、方向,最后通过大便
排出来,通过冲洗胶卷和看胶片,判断是哪里有问题;三是普通的肠镜检查,目前无痛性肠镜检查开展的越来越多,对于被检查者来说易于接受;但是因要接受麻醉的相关药物,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不适合。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结肠癌专题:http://www.fh21.com.cn/zhongliu/jca/
结肠癌患者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医疗干预等方式缓解。便秘通常由肿瘤压迫、药物副作用、饮食不当、活动减少、心理压力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建议选择燕麦、芹菜、火龙果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可配合饮用温蜂蜜水软化粪便。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2、适度运动:
根据体力状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日活动时间建议30-45分钟。卧床患者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肠蠕动。运动需避开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3、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渗透性泻剂。促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可改善肠道传输功能。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防止产生药物依赖性。
4、心理疏导:
焦虑抑郁情绪会通过脑肠轴加重便秘症状,可通过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压力。建议家属参与照护,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训练。严重心理障碍需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5、医疗干预:
肿瘤引起的机械性梗阻需评估是否行姑息性造瘘手术。放射性肠炎导致的便秘可考虑局部灌肠治疗。电解质紊乱患者需静脉补充钾、镁等离子调节肠道功能。
结肠癌患者便秘管理需注重个体化方案制定。除上述措施外,建议记录每日排便日记,监测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可尝试早餐后30分钟进行排便训练,利用胃结肠反射促进排便。注意观察粪便性状变化,出现便血、体重骤降等情况需及时复查肠镜。保持适度社交活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生物钟,改善肠道神经调节功能。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电解质,预防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脱水导致的便秘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