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患者服用双歧杆菌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双歧杆菌主要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乳糖分解、减轻腹胀症状、调节肠道蠕动、降低肠道敏感度等机制发挥作用。
1、改善菌群平衡:
双歧杆菌作为益生菌可定植于肠道,抑制有害菌过度繁殖。乳糖不耐受患者肠道内乳糖酶活性不足,未分解的乳糖被有害菌发酵产气,补充双歧杆菌能重建微生态平衡,减少发酵过程产生的气体。
2、促进乳糖分解:
部分双歧杆菌菌株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可直接参与乳糖分解。虽然其酶活性不及小肠分泌的乳糖酶,但能辅助分解部分乳糖,减轻肠道渗透压负荷,缓解腹泻症状。
3、减轻腹胀症状:
双歧杆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降低肠道pH值,抑制产气菌生长。临床观察显示,持续补充双歧杆菌4周后,约60%患者腹胀频率降低,肠鸣音亢进现象改善。
4、调节肠道蠕动:
双歧杆菌分泌的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可作用于肠神经系统,调节肠道节律性收缩。对于乳糖不耐受引发的肠易激样症状,该调节作用能缓解腹痛和排便异常。
5、降低肠道敏感度:
双歧杆菌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未消化乳糖对肠黏膜的刺激。其细胞壁成分如肽聚糖可调节免疫反应,降低内脏高敏感性,改善进食乳制品后的不适感。
乳糖不耐受患者日常需注意选择低乳糖乳制品,如酸奶、奶酪等发酵产品,其乳糖含量较低且含有活性菌。建议采用阶梯式摄入法,从每日50毫升开始逐渐增量,配合双歧杆菌补充剂使用效果更佳。同时可增加钙质补充,如食用豆腐、深绿色蔬菜等替代品。运动方面推荐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功能恢复。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体重下降,需及时就医排除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