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宝宝手足口病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退热处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隔离观察等方式治疗。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1、抗病毒治疗: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常用利巴韦林、干扰素喷雾剂等抗病毒药物。重症病例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使用抗病毒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退热处理:
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建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物理降温可采用温水擦浴,禁止使用酒精擦浴。持续高热不退或热性惊厥需立即就医。
3、口腔护理:
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用康复新液或开喉剑喷雾剂局部涂抹。喂养时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严重拒食需警惕脱水风险。
4、皮肤护理:
手足臀部皮疹保持清洁干燥,穿宽松棉质衣物。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破溃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5、隔离观察:
患儿需居家隔离2周,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密切监测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和肢体活动,出现持续呕吐、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时需急诊处理。
患病期间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补充水分。恢复期可适当增加鸡蛋羹、蔬菜泥等营养食物。患儿玩具、餐具需每日煮沸消毒,衣物阳光下暴晒。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肥皂水洗手,避免交叉感染。一般7-10天可痊愈,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