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白带通常呈灰白色稀薄状,伴有鱼腥臭味。白带性状改变主要与阴道菌群失衡、厌氧菌过度繁殖、阴道酸碱度异常、局部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性传播因素等有关。
1、颜色改变:
典型表现为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与正常乳白色白带明显不同。这种颜色变化源于阴道加德纳菌等厌氧菌代谢产物与上皮细胞混合,导致血红蛋白分解产物沉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度黄绿色改变,但不同于滴虫性阴道炎的泡沫状黄绿色分泌物。
2、质地稀薄:
分泌物常呈均匀稀薄状,流动性较强,容易附着于阴道壁。这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凝乳状或豆渣样白带形成鲜明对比。稀薄质地反映阴道分泌物中脱落上皮细胞和炎性渗出物比例改变,黏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3、特殊气味:
特征性鱼腥臭味在性交后或月经期尤为明显,是胺类物质挥发的表现。厌氧菌分解蛋白质产生尸胺、腐胺等挥发性胺类,当阴道环境碱化时气味加剧。约70%患者可通过胺试验确诊,但气味程度与病情严重度不一定相关。
4、分泌量增多:
每日分泌量可达正常生理状态的2-3倍,内裤常有明显污渍。异常增多的分泌物包含大量异常菌群、坏死上皮细胞及炎性物质,但通常不会引起外阴明显充血或灼痛感,这是区别于其他阴道炎的特点。
5、酸碱度异常:
阴道pH值常超过4.5,最高可达5.5-6.0。正常乳酸杆菌减少导致乳酸产量下降,同时厌氧菌代谢产物进一步碱化环境。这种酸碱失衡形成恶性循环,促进病原体持续繁殖,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日常需避免过度阴道冲洗,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可适当增加无糖酸奶等含益生菌食品,减少高糖及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治疗期间建议使用安全套。若出现外阴瘙痒加剧、分泌物颜色转为黄绿或伴有发热,需及时复诊排除混合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