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Killip分级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心功能状态,分为Ⅰ级无心力衰竭、Ⅱ级轻度心力衰竭、Ⅲ级肺水肿、Ⅳ级心源性休克。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肺部啰音范围、血压水平及器官灌注状态。
1、KillipⅠ级:
患者无心力衰竭临床表现,肺部听诊无啰音,血压及末梢循环正常。此类患者心肌梗死范围相对局限,心输出量尚能维持机体需求,住院期间并发症风险较低。治疗重点在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考虑静脉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KillipⅡ级:
表现为双肺底湿啰音范围小于50%肺野,可伴有第三心音奔马律。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轻度受损,肺毛细血管楔压轻度升高。需密切监测液体出入量,限制钠盐摄入,可考虑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前负荷,同时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
3、KillipⅢ级:
典型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双肺布满湿啰音超过50%肺野,常伴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提示大面积心肌坏死导致左心功能严重障碍。需立即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静脉注射利尿剂,必要时应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紧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
4、KillipⅣ级:
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收缩压常低于90mmHg,伴有末梢循环衰竭症状如皮肤湿冷、尿量减少、意识障碍。反映超过40%左心室心肌坏死,病死率可达80%。需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紧急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器官灌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需遵循循序渐进的活动原则,发病后1-2周内以床上被动活动为主,2-4周可逐步增加室内活动。饮食应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3克,避免饱餐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每次持续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静息心率20次/分为宜。同时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二级预防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恢复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心肌耗氧量剧增及冠状动脉栓塞等原因引起。
1、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是急性心梗最常见的诱因。斑块破裂后暴露的脂质核心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2、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随后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最终完全阻塞血管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该过程。
3、血管痉挛:冠状动脉持续性痉挛会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多见于吸烟、寒冷刺激或可卡因滥用者。痉挛可使原本狭窄的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即使没有明显斑块也可能引发心梗。
4、耗氧失衡: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使心肌耗氧量突然增加,而狭窄血管无法相应增加供血,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这种情况常见于既往有冠心病史的患者。
5、冠状动脉栓塞:心脏瓣膜病变、心房颤动等疾病产生的血栓脱落,栓塞于冠状动脉。这种机制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较为多见。
预防急性心梗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建议冠心病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出现持续胸痛立即舌下含服并呼叫急救。日常饮食宜低盐低脂,多摄入深海鱼类、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但需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心电图和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