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前者无器质性病变,后者由盆腔疾病引发。两者在发病年龄、疼痛特点、伴随症状及治疗方式上均有差异。
1、病因差异:
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月经初潮后1-2年内出现,子宫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多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盆腔疾病导致,常见于育龄期女性,需通过妇科检查或影像学确诊。
2、疼痛特征:
原发性痛经表现为周期性下腹坠痛,月经来潮前12小时达高峰,持续2-3天。继发性痛经疼痛时间更长,可能贯穿整个经期,且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性交痛或排便痛等非经期症状。
3、伴随症状:
原发性痛经多合并恶心、头痛等植物神经症状。继发性痛经常见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不孕,妇科检查可能触及盆腔包块或子宫均匀增大。
4、诊断方法:
原发性痛经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和排除性诊断。继发性痛经需进行妇科超声、CA125检测或腹腔镜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见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病呈现子宫肌层增厚。
5、治疗原则:
原发性痛经以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避孕药等缓解症状为主。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子宫腺肌病严重者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建议痛经患者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原发性痛经可通过热敷、有氧运动缓解,继发性痛经需定期妇科复查。饮食注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减少高脂饮食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出现进行性痛经或异常出血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盆腔器质性疾病的诊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