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流行性乙型脑炎被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需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1、法定分类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易引起暴发流行的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因通过蚊媒传播、可能引发重症脑炎等特点,被明确列为乙类传染病,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同属一类。
2、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夏秋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部分病例可能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患者可遗留瘫痪或智力障碍。
3、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发现病例需在规定时限内上报,必要时采取隔离治疗。疫区需开展灭蚊防蚊等防控措施,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疫苗接种是核心预防手段,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4、与其他类别区别:
甲类传染病仅含鼠疫和霍乱,要求2小时内上报;丙类传染病如流感等实行监测管理。乙类传染病中部分病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需按甲类管理,但乙脑仍执行标准乙类管理措施。
5、国际防控现状:
该病在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流行区将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我国通过疫苗普及使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农村地区仍需加强蚊媒控制和病例监测。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需注重防蚊灭蚊,安装纱窗纱门、使用驱蚊剂,清除积水容器减少蚊虫孳生。流行季节避免在黄昏蚊虫活跃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前往疫区建议提前接种疫苗。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可降低重症风险。日常注意增强体质,儿童及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更需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