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通过手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以替代混浊晶状体的治疗方法,主要步骤包括术前评估、麻醉、切口制作、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和切口闭合。手术方式主要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等。
1. 术前评估术前需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测试、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测量等。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类型,如单焦点、多焦点或散光矫正型晶体。患者需告知医生全身疾病史和用药情况,术前需停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2. 麻醉处理手术通常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麻醉,特殊情况下可能使用全身麻醉。麻醉眼药水或注射剂可使眼球表面及周围组织失去知觉,确保手术过程无痛感。麻醉起效后会用开睑器撑开眼睑防止术中眨眼。
3. 切口制作医生在角膜边缘制作约2-3毫米的微小切口,传统手术使用手术刀,现代技术多采用飞秒激光完成更精确的切口。切口位置多选择在角膜缘的透明区域,这种自闭性切口术后通常无须缝合。
4. 晶状体摘除通过切口插入超声乳化探头,利用高频超声波将混浊的晶状体粉碎并吸出。对于硬核白内障可能需扩大切口行囊外摘除术。术中会保留晶状体后囊膜作为人工晶体的支撑结构,后囊膜混浊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5. 晶体植入将折叠式人工晶体通过专用推注器经小切口植入眼内,晶体在眼内自动展开并固定于囊袋或睫状沟。植入过程需精确控制晶体位置和轴向,特别是散光矫正型晶体。术中可能使用粘弹剂维持前房空间和保护角膜内皮。
术后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监测眼压和晶体位置,多数患者术后1-2天即可恢复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外出佩戴防护眼镜,出现眼红、眼痛或视力下降需及时就诊。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有助于角膜修复,控制血糖血压对术后恢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