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近视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不足、巩膜重塑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光学矫正、药物干预、视觉训练、手术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父母双方或一方有高度近视病史时,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增加。建议定期进行散瞳验光监测,必要时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等药物延缓进展。
2、用眼习惯持续阅读距离小于30厘米、单次用眼超过40分钟等行为会导致睫状肌痉挛。应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景物20秒,无须药物干预。
3、光照暴露每日户外阳光暴露时间不足2小时会影响多巴胺分泌,导致眼轴异常增长。建议青少年每日保证充足自然光接触,可配合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缓解视疲劳。
4、巩膜病变可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异常、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后巩膜葡萄肿等症状。需采用角膜塑形镜、后巩膜加固术等治疗。
日常需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减少连续近距离用眼,每3-6个月复查视力及眼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