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狭窄可通过物理扩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耳道狭窄通常由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反复刺激、外伤瘢痕增生、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1、物理扩张适用于轻度狭窄,使用耳道扩张器逐步撑开狭窄部位,需配合局部麻醉减轻不适,操作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感染。
2、药物治疗炎症导致的狭窄可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耳液减轻水肿,合并感染时选择氧氟沙星滴耳液,瘢痕增生者可注射曲安奈德抑制纤维化。
3、手术治疗严重狭窄需行耳道成形术重建通道,肿瘤压迫者需切除病灶,术后需放置扩张管防止再次粘连。
4、定期复查治疗后每3-6个月评估耳道通畅度,监测听力变化,发现再狭窄需及时干预。
避免自行掏耳损伤耳道,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需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