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血病血小板降低可能与骨髓抑制、化疗副作用、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有关,需通过输血支持、抗感染治疗、调整化疗方案等方式干预。
1. 骨髓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导致造血功能受损,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治疗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同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刺激造血。
2. 化疗副作用甲氨蝶呤等化疗药物会抑制巨核细胞增殖,家长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暂停化疗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骨髓毒性。
3. 继发感染脓毒症等严重感染可加速血小板消耗,患儿可能出现高热伴出血倾向。需进行血培养检查并静脉输注抗生素如头孢他啶。
4. 凝血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导致血小板大量消耗,需检测凝血功能。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家长应避免患儿剧烈活动以防碰撞出血,提供软质食物减少口腔黏膜损伤,发现新发瘀点或血尿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