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可通过调整哺乳方式、补充乳糖酶、使用益生菌、更换特殊配方奶粉等方式治疗。母乳性腹泻通常由母乳中乳糖含量高、婴儿肠道乳糖酶不足、肠道菌群失衡、牛奶蛋白过敏等原因引起。
1、调整哺乳方式减少单次哺乳时间,避免摄入过多富含乳糖的前奶。哺乳后竖抱拍嗝,帮助消化。母亲饮食需避免高糖及易致敏食物。
2、补充乳糖酶可能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有关,通常表现为水样便、腹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滴剂,如乳糖酶口服溶液、乳糖酶胶囊等。
3、使用益生菌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通常表现为绿色泡沫便。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调节菌群。
4、更换特殊奶粉可能与牛奶蛋白过敏有关,通常表现为血丝便、湿疹。需在医生评估后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家长需记录宝宝排便次数及性状,定期监测体重增长。若出现脱水或营养不良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