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由口腔感染、皮肤破损感染、侵入性医疗操作、心脏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
1、口腔感染:龋齿或牙周炎可能导致细菌入血,引发心内膜感染。建议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治疗牙科疾病,急性期需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
2、皮肤破损感染:皮肤伤口未规范处理可能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入血液。保持伤口清洁消毒,严重感染时需用苯唑西林、利奈唑胺等药物治疗。
3、侵入性医疗操作:导管置入或内镜检查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循环系统。操作前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发生感染后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克林霉素或庆大霉素。
4、心脏基础疾病:心脏瓣膜病变或先天性心脏病易形成湍流,促使细菌黏附。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合并感染时联合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
日常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皮肤损伤,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应定期心内科随访,出现持续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