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败血症治疗周期通常为4-6周,实际时间受到感染菌种、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免疫状态及初始治疗反应等因素影响。
1、感染菌种:念珠菌属感染一般需4周,曲霉菌等耐药菌株可能延长至6周以上。治疗药物可选择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卡泊芬净。
2、基础疾病:合并糖尿病、肿瘤等基础疾病患者疗程需延长,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免疫功能抑制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炎症指标不降。
3、免疫状态: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需持续治疗至免疫功能恢复,可能与骨髓抑制、化疗药物使用有关,需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4、治疗反应:初始72小时无改善者需调整方案,血培养转阴后仍需完成全程治疗,可能与深部真菌定植、生物膜形成有关。
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血药浓度,营养支持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与维生素B族,避免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