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其他罕见致病菌包括C组或G组链球菌。该病表现为咽峡炎伴全身弥漫性皮疹,需通过咽拭子培养确诊。
1、A组链球菌:90%猩红热病例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其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引发典型皮疹。临床常用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进行治疗。
2、C组链球菌:约占5%病例,常见于接触牲畜人群。症状较A组轻微,可能出现一过性皮疹。治疗可选用克林霉素、罗红霉素或二代头孢类药物。
3、G组链球菌:多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皮疹特征不典型。药敏试验显示对青霉素敏感,替代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
4、其他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偶见猩红热样皮疹,需通过血培养鉴别。治疗需用耐酶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
患者发病期间应隔离至症状消失,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为主,恢复期需监测尿常规排除肾小球肾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