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可通过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并发症治疗等方式治疗。出血热通常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加重出血风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保证足够热量摄入,适量补充水分。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新发出血点。
2、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可能出现贫血等不良反应。更昔洛韦胶囊对部分汉坦病毒株也有抑制作用,需在发病初期使用。
3、对症治疗高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出血明显者可静脉输注维生素K1注射液,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少尿期需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可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利尿。
4、免疫调节治疗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冲击治疗,减轻炎症反应。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有助于中和病毒,改善免疫功能。用药期间需警惕继发感染和电解质紊乱。
5、并发症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肺水肿时应给予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支持。心肌炎患者需绝对卧床,使用营养心肌药物如磷酸肌酸钠注射液。
出血热患者恢复期应继续休息1-3个月,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适量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观察有无后遗症。日常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在高发季节可考虑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