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主要由胆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血管病变及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炎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胆结石梗阻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阻塞胆汁排出通道是胆囊炎最常见原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导致黏膜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典型症状为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右上腹绞痛,可能伴随肩背部放射痛。确诊需结合超声检查,急性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解痉止痛,或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严重者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囊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及墨菲征阳性。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胆汁培养可明确病原体。治疗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合并胆囊坏死时需紧急手术引流。
3、胆汁淤积妊娠、长期禁食或胆道畸形等因素导致胆汁排泄不畅,浓缩的胆汁成分会化学性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症状多为右上腹闷胀感,超声显示胆囊增大伴胆汁淤积。轻度淤积可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严重淤积合并感染时需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
4、血管病变胆囊动脉栓塞或动脉硬化导致胆囊缺血性炎症,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疼痛程度与体征不符是其特征,增强CT可见胆囊壁强化减弱。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合并坏疽者须切除胆囊,术后需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
5、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或蛔虫侵入胆道系统会引发慢性胆囊炎,常见于生食淡水鱼虾地区。症状包括反复腹泻、消瘦及皮肤黄染,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治疗需口服吡喹酮片驱虫,合并胆管狭窄时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取虫。
胆囊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诱发因素,每日饮水量建议1500-2000毫升。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规律排放,肥胖者需逐步减重。出现持续腹痛、巩膜黄染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