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感染可通过保持局部清洁、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皮肤感染通常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外伤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红肿、疼痛、渗出、瘙痒等症状。
1、保持局部清洁皮肤感染后需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搓洗。清洁后可用无菌纱布蘸干,保持干燥通风。对于渗出性感染,可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湿敷溶液冲洗。清洁能减少病原体滋生,防止感染扩散,但需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
2、外用药物细菌性皮肤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真菌感染可使用酮康唑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病毒感染可涂抹阿昔洛韦乳膏。药物需覆盖整个皮损区域及周围正常皮肤2厘米范围。用药前应确认无过敏史,若出现灼热感或新发皮疹需立即停用。
3、口服药物严重细菌感染可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广泛真菌感染需服用伊曲康唑胶囊,病毒感染可选用伐昔洛韦片。口服药物需完成全程治疗,不可自行增减剂量。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与酒精或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4、物理治疗对于顽固性皮肤感染,可采用紫外线光疗或激光治疗。紫外线能抑制病原体增殖,促进皮损愈合;激光可精准清除感染灶。治疗需评估皮肤类型,术后需严格防晒。物理治疗通常需多次进行,期间配合药物可增强疗效。
5、手术治疗形成脓肿或坏死组织时需行切开引流术,严重蜂窝织炎可能需清创术。手术可彻底去除感染源,术后需定期换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更易出现严重感染,这类人群需尽早评估手术指征。
皮肤感染期间应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搔抓或自行挑破皮损。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出汗浸泡伤口。若出现发热、皮损扩大或淋巴结肿大,应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外伤后及时消毒处理可有效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