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不治疗可能自愈,部分症状较轻的湿疹可能自行缓解,但多数情况下需要干预。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瘙痒、渗出或结痂,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症状轻微且持续存在时建议就医,避免搔抓或自行用药加重病情。
部分患者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好或接触诱因较少,湿疹症状可能逐渐减轻。这类情况多见于短期接触刺激性物质后出现的局部轻微皮疹,脱离刺激源并加强保湿护理后,皮肤可能逐步恢复。婴幼儿期轻症湿疹也可能随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发育完善而改善,但需注意观察是否反复发作。
多数湿疹因慢性炎症反复发作需要规范治疗。未及时处理可能加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或形成苔藓样变。中重度湿疹患者因瘙痒剧烈导致睡眠障碍,长期搔抓可能引发皮肤增厚、色素沉着。过敏性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症状易反复,单纯依赖自愈可能延误病情。合并细菌感染时会出现脓疱、发热,需抗生素干预。
湿疹患者应避免热水烫洗、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洗护用品,选择无香料保湿剂如凡士林。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室内保持适宜湿度。记录饮食和接触物有助于识别诱因,反复发作或症状加重时需到皮肤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或免疫调节治疗。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控制炎症,合并感染时配合莫匹罗星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