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胃肠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可能通过饮食不洁或接触传播导致胃肠黏膜炎症反应。
1、恶心呕吐胃肠感冒早期常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主要因病毒刺激胃肠黏膜引发逆蠕动。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伴随胆汁反流。患者可尝试少量多次饮用温盐水,避免进食油腻食物。若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
2、腹痛腹泻病毒性胃肠炎常引发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伴随水样或糊状腹泻。这与病毒损伤肠绒毛导致吸收功能障碍有关。建议暂时禁食刺激性食物,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出现血便或持续高热需排除细菌性肠炎。
3、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明显的食欲下降,甚至闻到食物气味即感恶心。这与胃肠蠕动异常和消化酶分泌减少相关。恢复期可从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强迫进食加重胃肠负担。
4、发热乏力部分患者会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伴随明显倦怠感。这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适当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9℃或持续3天以上,可能存在合并感染。
5、肌肉酸痛病毒毒素吸收可导致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腰背部为著。这种症状多与电解质紊乱和炎症因子释放有关。保证充分休息,必要时可热敷缓解不适。若出现定向障碍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严重电解质失衡。
胃肠感冒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加重腹泻。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清洁,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严重脱水、意识改变等情况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