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里急后重等,可通过饮食调整、补液治疗、抗生素治疗、止泻药物、益生菌调节等方式治疗。细菌性肠炎通常由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1、腹痛腹痛是细菌性肠炎的常见症状,多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可能与病原体侵袭肠黏膜导致炎症反应有关。腹痛程度可从轻度不适到剧烈疼痛,常伴随肠鸣音亢进。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腹痛需就医排除肠穿孔等并发症。临床常用消旋山莨菪碱片、颠茄片等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2、腹泻细菌性肠炎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每日可达10-20次,主要由细菌毒素刺激肠黏膜分泌增多所致。轻度腹泻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严重腹泻需静脉补液。蒙脱石散、洛哌丁胺胶囊等止泻药物可减少排便次数,但血便或高热时禁用止泻药。
3、发热发热多在38-39℃之间,与细菌内毒素激活免疫系统有关。低热时可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物。持续高热可能提示菌血症,需及时进行血培养并静脉使用抗生素。
4、恶心呕吐胃肠道受细菌毒素刺激后出现防御性呕吐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呕吐剧烈时可用多潘立酮片止吐。婴幼儿呕吐需警惕肠套叠等急腹症,家长应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尿量。
5、里急后重直肠炎症刺激产生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常见于志贺菌感染。患者可出现肛门坠胀感,排便后症状暂时缓解。温水坐浴可减轻直肠刺激症状,严重时需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出现血便或排便失禁提示病情加重。
细菌性肠炎患者应进食米汤、面条等低渣饮食,避免牛奶、辛辣食物刺激肠道。注意手卫生和食物清洁,腹泻期间建议使用单独餐具。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意识模糊、少尿等脱水表现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腹泻需尽早进行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