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与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
1、病原学特征幽门螺杆菌呈螺旋状,具有鞭毛结构,能在强酸环境中存活。其分泌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保护性微环境。该菌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全球约半数人口存在感染。
2、致病机制细菌通过黏附素定植于胃上皮细胞,产生空泡细胞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等致病因子,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3、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重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与胃癌发生存在明确因果关系。
4、诊断方法临床常用碳13/14尿素呼气试验进行无创检测,胃镜检查时可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抗体检测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粪便抗原检测适合儿童及不宜做呼气试验者。
5、治疗原则标准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或加用铋剂的四联疗法。治疗需考虑地区耐药性,常用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甲硝唑片等。完成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实行分餐制。感染者家庭成员建议进行筛查,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日常可适量摄入西蓝花、酸奶等食物,但需注意这些食物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出现上腹疼痛、饱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