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37周胎膜早破可能由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升高、胎膜受力不均、营养缺乏、宫颈机能不全等原因引起。胎膜早破通常表现为阴道突然流出液体、宫缩不规律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1. 生殖道感染细菌性阴道炎、支原体感染等生殖道炎症可能破坏胎膜结构。病原体产生的酶类会降解胎膜胶原蛋白,导致胎膜强度下降。临床常用甲硝唑阴道泡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凝胶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需监测体温和胎心变化。
2. 羊膜腔压力升高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会使宫腔内压力持续增高。机械性压力可能导致胎膜局部变薄破裂,常见于突然改变体位或腹压增加时。超声检查可评估羊水量,必要时行羊水减量术。
3. 胎膜受力不均胎位异常如臀位、横位会使胎膜局部承受异常压力。骨盆狭窄或头盆不称时胎头不能正常衔接,压力集中于胎膜某点。建议卧床休息并采用膝胸卧位调整胎位。
4. 营养缺乏维生素C、铜元素摄入不足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孕妇长期偏食可能导致胎膜弹性纤维发育不良。可适量增加猕猴桃、动物肝脏等食物,必要时补充维生素C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
5. 宫颈机能不全宫颈锥切术后或先天发育异常者易发生宫颈过早扩张。无痛性宫口开大导致胎膜失去支撑,常见于妊娠中期。确诊后需行宫颈环扎术,并使用黄体酮软胶囊抑制宫缩。
出现胎膜早破需立即平卧并垫高臀部,避免站立行走加重羊水流失。记录破水时间、羊水性状和胎动情况,12小时内未临产需考虑引产。住院期间保持会阴清洁,每日监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预防绒毛膜羊膜炎。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控制钠盐摄入避免水肿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