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牙齿松动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缺钙、牙龈炎、牙周炎、龋齿等因素有关。孕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牙龈充血肿胀,牙槽骨吸收增加;钙质需求增加若补充不足可能影响牙齿稳固性;口腔卫生不良可能诱发炎症性疾病。
1、激素变化妊娠期雌激素水平上升会刺激牙龈血管扩张,导致牙龈组织充血水肿,孕激素升高会促进牙周膜胶原纤维分解。这两种激素共同作用可能造成牙齿轻微松动,通常表现为刷牙时出血、牙龈颜色暗红。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改变,产后激素水平恢复后多可自行缓解,孕期需使用软毛牙刷并定期口腔检查。
2、钙质缺乏胎儿骨骼发育需要大量钙质,当孕妇每日钙摄入量低于1000毫克时,机体可能动员骨骼中的钙储备,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长期缺钙会出现牙齿叩击痛、咀嚼无力等症状。建议通过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食物补钙,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碳酸钙D3片或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
3、牙龈炎妊娠期牙龈炎发生率较高,菌斑堆积刺激牙龈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牙龈边缘红肿、触碰易出血。炎症持续发展会导致牙龈结缔组织破坏,出现牙齿移位。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控制感染,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邻面,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牙周炎。
4、牙周炎牙菌斑中的厌氧菌感染可能破坏牙周韧带和牙槽骨,形成牙周袋并伴随口臭、牙齿浮出感。重度牙周炎可能增加早产风险,需由牙周科医生进行龈下刮治,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甲硝唑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控制感染,但用药前需评估妊娠安全性。
5、龋齿加重孕期饮食习惯改变和呕吐反酸可能加速龋齿发展,当龋坏到达牙本质深层时会造成牙齿结构脆弱。大面积龋坏可能导致牙冠断裂,表现为咀嚼时牙齿异常晃动。应及时进行树脂充填治疗,避免使用含肾上腺素类局麻药,严重缺损需产后做全冠修复。
孕妇应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采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限制高糖食物摄入。出现明显牙齿松动伴疼痛时,需在孕中期(13-27周)这个相对安全的窗口期进行治疗。日常可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用温水漱口缓解晨吐后的口腔酸性环境,保证每日钙摄入量达到1200毫克以维持牙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