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疹可使用的中草药物主要有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土茯苓等。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中医认为多与湿热蕴肤、血虚风燥有关,需在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中草药。
1、苦参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功效,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其活性成分苦参碱能抑制皮肤变态反应,减轻渗出和瘙痒。临床常用苦参洗剂或苦参凝胶外涂患处,合并感染者可配伍金银花。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
2、黄柏黄柏可清热泻火、解毒疗疮,对急性期湿疹渗液明显者效果显著。所含小檗碱能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红肿热痛。多与苍术配伍制成二妙散外用,或煎汤湿敷。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干燥,需配合保湿剂。
3、白鲜皮白鲜皮能祛风解毒、燥湿止痒,主治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其挥发油成分可调节免疫反应,减少鳞屑增生。常与当归、生地同用内服,或制成10%白鲜皮酊剂外擦。皮肤破损处禁用酒精制剂。
4、地肤子地肤子可利湿消肿、清热解毒,适用于婴幼儿湿疹及皮肤苔藓化。含三萜皂苷类物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多煎水外洗或制成地肤子油膏,配合凡士林可增强皮肤屏障功能。过敏体质者需先小面积试用。
5、土茯苓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作用,对顽固性湿疹合并关节痛者尤宜。其所含落新妇苷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常与薏苡仁、赤小豆配伍煎服,或研末调敷。肾功能不全者应控制用量。
使用中草药治疗湿疹期间,应避免抓挠患处,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忌食辛辣海鲜等发物。急性期可用马齿苋煎汤冷敷,慢性干燥者可涂抹茶油保湿。若出现皮肤溃烂、发热等加重症状,或用药两周未见改善,须及时停用并就医复查。日常注意调节情绪压力,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湿疹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