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可能导致身体热痉挛,常见于轻度中暑、热衰竭、热射病等阶段,严重时可伴随电解质紊乱或器官损伤。
1、轻度中暑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导致钠丢失,肌肉兴奋性增高引发痉挛,表现为四肢或腹部短暂抽痛。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如淡盐水。
2、热衰竭体液流失超过摄入量时出现低血容量,伴随头晕、恶心及全身肌肉痉挛。需平卧抬高下肢,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3、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核心温度超过40摄氏度,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和全身强直性痉挛。需冰敷大血管处并紧急送医,使用氯丙嗪等药物降温。
4、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或低钙血症会加重痉挛程度,需检测血生化指标。重度缺钠可静脉输注高渗盐水,缺钙时需缓慢推注葡萄糖酸钙。
高温天气应避免11-15点户外活动,劳动时每15分钟饮水200毫升,出现头痛、心悸等先兆症状须立即中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