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癌症病人的一种常见症状,可能由肿瘤压迫、侵犯神经或治疗副作用引起。
癌症疼痛主要分为两类。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占多数情况,包括原发灶或转移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例如骨转移导致的持续性钝痛,或腹腔肿瘤侵犯神经丛引发的剧烈锐痛。肿瘤相关治疗也会导致疼痛,如手术后切口痛、放疗后黏膜炎或化疗药物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这类疼痛通常表现为局部固定性疼痛,可能随病情进展加重,部分患者伴随感觉异常或运动功能障碍。临床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进行阶梯治疗,严重者需使用吗啡注射液等强阿片类药物。
少数情况下疼痛可能与癌症无直接关联。部分患者合并关节炎、偏头痛等基础疾病,或因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疼痛。某些抗癌治疗期间使用的激素可能诱发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即可导致病理性骨折。这类疼痛的特点是与肿瘤进展无明确相关性,疼痛性质与原发病一致,需通过详细问诊和影像学检查鉴别。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双膦酸盐注射液用于骨质疏松,同时调整癌症治疗方案。
癌症患者出现新发疼痛应及时告知医生,通过疼痛日记记录发作时间、部位和诱因。治疗期间可配合热敷、冥想等非药物方式缓解,避免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营养支持对维持治疗效果很重要,建议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类,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保持适度活动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骨转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