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维持治疗是指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为防止复发而进行的长期药物与心理干预。维持治疗的核心策略包括持续使用抗抑郁药物、定期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强化及复发征兆监测。
1. 药物巩固抗抑郁药物需持续使用6-12个月以上,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或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药物剂量通常维持急性期治疗水平,突然停药可能诱发撤药反应。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与不良反应,调整方案。
2.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患者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建立适应性应对策略。正念疗法能降低情绪反复概率,团体治疗可改善社交功能缺陷。心理干预频率可从每周1次逐渐过渡到每月1次,持续1年以上效果更显著。
3. 生活管理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饮食需保证足量色氨酸、维生素B族摄入,限制酒精咖啡因。建立稳定的社交活动计划,避免长期独处诱发消极情绪。
4. 复发监测关注早醒、兴趣减退、躯体不适等预警症状,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定期筛查。若症状持续2周未缓解或出现自杀意念,需立即就医。既往有3次以上发作史或伴人格障碍者,建议延长维持治疗至2-3年。
5. 家庭参与家属需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共同制定应急干预预案,保管好危险物品。鼓励患者参与决策,逐步恢复社会角色功能,但避免短期内承受过大压力。
维持治疗期间应建立医患治疗联盟,每3个月评估疗效与依从性。合并躯体疾病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患者警惕跌倒风险。季节性抑郁发作前可预防性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多维度干预,多数患者能显著降低复发概率,逐步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