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不良存在明确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诱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发慢性炎症、影响胃酸分泌等机制导致腹胀、早饱、上腹隐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生成氨,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导致胃酸过多。长期感染可引发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降低胃蠕动和排空功能。部分患者会出现餐后饱胀、嗳气、恶心等典型消化不良表现,胃镜检查可能发现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超过一半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能得到显著改善。
但并非所有消化不良都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精神紧张、饮食过快、高脂饮食等功能性因素,以及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疾病同样会导致类似症状。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根除细菌后症状未缓解,说明其消化不良可能与其他病因相关。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疾病、胰腺功能不足等也需要通过胃镜、超声等检查进行鉴别。
建议长期存在上腹不适的患者进行碳13/14呼气试验筛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进行四联疗法根除治疗。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饮食和情绪稳定。若根除治疗后症状持续,应进一步排查其他消化道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