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发热可能由生理性体温波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伴随症状判断病因。
1. 生理因素:昼夜体温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夜间体温可比白天升高0.5℃左右,常见于女性经前期、更年期激素变化或情绪紧张导致的一过性发热。
2. 感染因素:结核病、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等慢性感染常表现为午后至夜间低热,可能与病原体活动周期有关,多伴有盗汗、局部疼痛等症状。
3. 免疫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易出现夜间发热,与炎症因子昼夜分泌差异相关,常伴关节肿痛、皮疹等表现。
4. 肿瘤因素: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表现为周期性发热,夜间体温升高可能与肿瘤细胞代谢产物释放有关,需警惕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征兆。
建议记录发热时间曲线及伴随症状,避免过度保暖或酒精擦浴等不当降温措施,持续3天以上夜间发热应及时就诊感染科或风湿免疫科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