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肿形成可能由毛囊堵塞、外伤刺激、寄生虫感染、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穿刺引流、药物注射、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毛囊堵塞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毛囊口堵塞,形成皮脂腺囊肿。表现为局部圆形隆起,质地柔软。治疗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继发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
2、外伤刺激软组织损伤后局部渗出液积聚形成创伤性囊肿。常见于关节或肌腱周围,可能伴随活动受限。急性期需冷敷制动,慢性囊肿可考虑穿刺抽吸,合并炎症时可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塞来昔布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
3、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幼虫在组织内寄生形成包裹性囊肿,如肝包虫囊肿。可能出现压迫症状或过敏反应。需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后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必要时手术清除。
4、遗传因素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多发囊肿。常伴有器官功能损害,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控制血压,严重时可行囊肿去顶减压术或肾移植。
发现体表不明肿块应及时就医明确性质,避免自行穿刺处理,日常注意观察囊肿变化情况并记录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