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主要与湿热蕴结、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等方式调理。
1、湿热蕴结:外感湿热毒邪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郁蒸肝胆,表现为身目发黄、恶心厌油。治疗以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为主,可配合垂盆草、鸡骨草等草药。
2、肝郁脾虚:情志不畅或久病伤脾,肝失疏泄而气机郁滞,常见胁肋胀痛、食欲减退。常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减,辅以黄芪、白术等健脾药物。
3、气滞血瘀:病程迁延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区刺痛、面色晦暗。治疗选用血府逐瘀汤、鳖甲煎丸等活血化瘀方剂,配合丹参、三七等药材。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阴液,虚热内生,症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常用一贯煎、六味地黄丸滋阴柔肝,可加用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药物。
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慢性期注重扶正固本,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检查进行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