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症部分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生育能力,治疗效果与病因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梗阻性因素、内分泌异常、遗传性疾病、生精功能障碍等。
1、梗阻性因素输精管结扎或炎症导致的梗阻可通过显微外科吻合术重建通路,术后约半数患者精液中可检出精子,需配合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左卡尼汀改善精子质量。
2、内分泌异常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患者使用绒促性素联合尿促性素治疗,约80%可在6-12个月内诱发精子发生,需定期监测睾酮水平和睾丸体积变化。
3、遗传性疾病克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生精障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建议考虑供精人工授精,需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子代风险。
4、生精功能障碍特发性生精障碍可尝试克罗米芬刺激试验,部分患者对激素治疗有反应,严重病例需通过睾丸显微取精术获取精子进行试管婴儿。
确诊无精症后应完善染色体核型、Y微缺失、性激素等检查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