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区分主要依据病程、症状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尿频尿急、会阴部剧痛;慢性前列腺炎病程超过3个月,症状反复且较轻,可能伴随骨盆区域隐痛或性功能障碍。具体差异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策略三个方面。
1、病程差异:
急性前列腺炎病程通常短于2周,起病前常有尿路感染或导尿史,症状突然加重需急诊处理。慢性前列腺炎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呈波动性,可能因久坐、饮酒等因素诱发反复发作。急性期未规范治疗可能转为慢性。
2、症状特征:
急性发作时体温常超过38.5℃,伴随寒战、排尿灼痛、肉眼血尿等全身症状。慢性患者以骨盆区域钝痛为主,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排尿症状较轻但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3、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前列腺液培养阳性率超过90%。慢性患者前列腺按摩液白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率不足10%,需通过精液分析或尿四杯试验辅助诊断。
4、病理机制:
急性炎症多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引起,前列腺腺管充血水肿明显。慢性炎症可能与病原体持续感染、免疫异常或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相关,腺体纤维化改变较常见。
5、治疗原则:
急性期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配合退热镇痛治疗。慢性期采用综合疗法,包括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植物制剂普适泰,配合温水坐浴和生物反馈治疗,严重者需心理干预。
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骑车或久坐,每日饮水保持2000毫升以上,适度进行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饮食需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发作期禁欲,慢性期保持规律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液排出。出现发热或血尿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患者每3-6个月复查前列腺液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