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主要包括普通型、轻型和中毒型,不同类型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普通型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轻型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微腹泻;中毒型则可能伴有高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治疗需根据分型选择抗生素、补液及对症处理。
1、普通型
普通型急性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类型,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发热通常在38-39℃之间,腹痛多为阵发性,腹泻次数频繁,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治疗上,抗生素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同时,需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2、轻型
轻型急性细菌性痢疾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微腹泻,无明显发热或腹痛。粪便中可能带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由于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但仍需及时治疗。抗生素可选择口服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头孢类抗生素。饮食上建议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中毒型
中毒型急性细菌性痢疾较为严重,常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症状包括高热(可达40℃以上)、意识障碍、抽搐甚至休克。腹泻可能不明显,但病情进展迅速,需立即就医。治疗上,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或氨苄西林,同时进行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高热和抽搐,可使用退热药和镇静剂。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决定了治疗方案的差异,普通型和轻型可通过口服抗生素和补液治疗,中毒型则需紧急医疗干预。无论哪种类型,及时就医和规范治疗是关键,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和手部清洁,预防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