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下肢深静脉,与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是人体最易形成血栓的部位之一。长时间卧床、手术后制动、长途旅行久坐等因素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容易在静脉瓣膜处沉积。血管内皮损伤可能由外伤、静脉穿刺、化学刺激等引起,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激活血小板聚集。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血液中凝血因子浓度增高,抗凝物质减少,血栓形成概率显著上升。
少数情况下,盆腔静脉、右心腔、上肢深静脉等部位也可能形成血栓并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盆腔手术后、妇科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盆腔静脉血栓。右心衰竭、心房颤动患者心腔内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上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中心静脉置管、Paget-Schroetter综合征等特殊情况。这些血栓脱落后同样可能栓塞肺动脉,但发生概率远低于下肢深静脉来源的血栓。
预防肺动脉栓塞需重点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长途旅行时定期活动下肢。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出现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确诊深静脉血栓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血栓脱落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