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除湿气可选择足三里、三阴交、大椎、丰隆、阴陵泉等穴位。拔罐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湿气过重引起的身体困重、关节酸痛等症状。
1、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健脾祛湿的要穴。湿气重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拔罐刺激该穴位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操作时建议选择玻璃罐或竹罐,留罐5-10分钟。皮肤敏感者需缩短留罐时间,出现水泡应立即起罐。
2、三阴交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具有调节肝脾肾三经的作用。该穴位对下肢水肿、白带增多等湿浊下注症状效果显著。拔罐前可先艾灸该穴位3-5分钟增强祛湿效果。孕妇禁用此穴位拔罐。
3、大椎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重要穴位。针对湿气郁遏导致的颈肩僵硬、头痛症状,在此处拔罐能疏通阳经气机。建议采用闪罐法,即快速吸附后立即取下,重复进行5-7次。高血压患者慎用此法。
4、丰隆丰隆穴在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两横指处,是化痰祛湿的特效穴。对痰湿内阻引起的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有改善作用。可与足三里穴位交替拔罐,每周不超过3次。拔罐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
5、阴陵泉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擅长利水渗湿。适用于小便不利、下肢沉重等水湿停滞症状。拔罐前可配合推拿手法点按穴位1-2分钟。皮肤有破损或湿疹时不宜在此处拔罐。
拔罐除湿需注意体质辨证,湿热体质者宜配合刺络拔罐,寒湿体质者可结合艾灸。每次选择2-3个穴位交替使用,两次拔罐间隔至少3天。操作后2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可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若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需立即停止,严重者应及时就医。湿气重者平时应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居潮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