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与EMR的主要区别在于手术适应症、操作方式和并发症风险。ESD适用于较大或深层病变的整块切除,EMR则用于表浅小病灶的分片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是两种常见的内镜下治疗技术。ESD通过黏膜下注射液体建立安全平面后,使用电刀逐步剥离病灶,能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块切除,病理评估更准确,但操作时间长、技术要求高、穿孔风险相对较大。EMR通过圈套器分片切除黏膜层病变,操作简便快捷,适合直径较小的表浅病变,但分片切除可能影响病理判断,且残留复发概率略高。
ESD对早期胃癌、食管癌等恶性病变的治愈性切除更具优势,可提供完整病理分期信息。EMR多用于良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低风险病变,操作时间短且并发症少。两种技术均需严格掌握适应症,ESD要求术者具备更高内镜操作经验,术后需密切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患者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遵医嘱定期复查内镜。适当卧床休息可减少出血风险,出现腹痛、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长期随访对早期发现复发至关重要,同时需纠正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