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可能由骨质疏松、感染性骨炎、骨肿瘤、内分泌疾病、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
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质破坏原因,主要由于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退化导致。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快;老年人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长期钙摄入不足、缺乏维生素D会加剧骨质流失。可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诊断,治疗需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抗骨吸收药物。
2、感染性骨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可直接破坏骨组织,常见于骨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急性骨髓炎的80%以上,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脊柱结核。感染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形成死骨。需通过血培养、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以敏感抗生素为主,必要时手术清创。
3、骨肿瘤:
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或转移性骨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转移均可导致骨质破坏。肿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加速骨吸收。表现为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X线可见虫蚀样或溶骨性改变。需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治疗包括手术、放疗、靶向药物等。
4、内分泌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激活破骨细胞导致纤维性骨炎。库欣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过量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糖尿病晚期可能出现夏科氏关节病。需检测激素水平,治疗原发病可改善骨质破坏。
5、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肠钙吸收、促进尿钙排泄。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干扰维生素D代谢。质子泵抑制剂影响胃酸分泌,减少钙吸收。化疗药物可能直接损伤成骨细胞。用药期间需监测骨密度,必要时预防性补钙。
预防骨质破坏需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钙和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适度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跳舞,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骨密度检查,出现不明原因骨痛、身高缩短时应及时就医。骨质疏松患者居家需防跌倒,卫生间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