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增强免疫力、控制基础疾病、内镜下治疗等方式治疗。霉菌性食管炎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佳、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
1、抗真菌药物治疗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制霉菌素片等。氟康唑胶囊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杀菌作用,适用于多数念珠菌感染。伊曲康唑胶囊抗菌谱更广,对部分耐药菌株有效。制霉菌素片可直接作用于消化道黏膜,但全身吸收较差。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特定药物联用。
2、调整饮食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过烫或过硬食物,减少食管黏膜损伤。建议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藕粉、蒸蛋等,少量多餐。限制高糖食物摄入,因糖分可能促进真菌繁殖。可适量饮用无糖酸奶补充益生菌,但避免与抗真菌药物同服。戒烟戒酒,减少胃酸反流对食管的刺激。
3、增强免疫力免疫功能低下是霉菌性食管炎的重要诱因。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每日7-8小时。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以及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南瓜等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免疫状态。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需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4、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减少胃酸分泌,配合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肿瘤放化疗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氟康唑胶囊。积极治疗基础病能显著降低复发概率。
5、内镜下治疗对于顽固性病例或合并食管狭窄者,可考虑内镜下治疗。通过胃镜清除食管表面伪膜,局部喷洒制霉菌素混悬液。食管狭窄可行球囊扩张术,严重者可能需要放置食管支架。内镜下活检能明确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疗效,警惕食管穿孔等并发症。
霉菌性食管炎患者日常需保持口腔卫生,餐后漱口,使用软毛牙刷清洁舌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餐具应煮沸消毒。注意观察吞咽疼痛、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变化,若出现呕血、黑便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胃镜直至黏膜愈合,治愈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合并艾滋病的患者需终身警惕复发可能,必要时长期维持抗真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