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人群骨病发病率约为40%-60%,具体数值受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折风险、退行性脊柱病变及代谢性骨病等因素影响。
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超过50%,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流失加速。典型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缩短,严重时可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日常需增加钙质摄入,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阿仑膦酸钠等抗骨吸收药物。
2、骨关节炎:
65岁以上人群约80%存在关节软骨退化,膝关节最常受累。晨僵、活动弹响及关节肿胀是常见症状。体重管理能有效减轻关节负荷,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可改善润滑功能。
3、骨折风险:
老年人每年跌倒发生率约30%,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肌力下降和平衡障碍是主要诱因,维生素D补充联合防滑鞋具使用可降低风险。
4、退行性脊柱病变:
椎间盘脱水膨出在60岁后显著增加,可能压迫神经根引发下肢放射痛。磁共振检查能明确病变程度,硬膜外阻滞可缓解急性期症状。
5、代谢性骨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可导致病理性骨破坏,表现为全身骨痛和病理性骨折。血清钙磷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必要时需手术切除异常腺体。
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800-1000mg钙元素,优先选择乳制品、豆腐等食物来源。每周进行3次30分钟负重运动如快走或太极拳,避免吸烟及过量饮酒。居家环境应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出现持续骨痛或活动受限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