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耳朵发闷可通过热敷、捏鼻鼓气、遵医嘱用药、保持鼻腔通畅、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感冒后耳朵发闷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细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热敷用温热毛巾敷在耳部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咽鼓管充血水肿。热敷温度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儿童热敷时家长需全程监护。
2、捏鼻鼓气捏住鼻孔闭口轻轻鼓气,能帮助打开阻塞的咽鼓管。操作时保持身体直立,鼓气力度要轻柔,每日重复进行3-5次。若出现耳痛或头晕应立即停止,婴幼儿不宜自行操作,家长需在医生指导下协助。
3、遵医嘱用药细菌感染引起的耳闷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鼻塞严重者可短期使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减轻鼻腔肿胀。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儿童是否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
4、保持鼻腔通畅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能清除分泌物,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冲洗时头部稍向前倾,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液体进入中耳。儿童冲洗建议使用预装式生理盐水喷雾,家长需帮助固定头部姿势。
5、及时就医持续耳闷超过3天或伴随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需排查分泌性中耳炎。医生可能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等评估中耳状况,严重积液者需行鼓膜穿刺术。婴幼儿出现抓耳、哭闹等表现时家长应尽快带其就诊。
感冒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用力擤鼻。饮食选择温热的粥类、汤类,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柑橘类水果。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外出时注意耳部保暖。若耳闷症状反复发作或伴随耳鸣、眩晕,建议完善鼻咽部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