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在初次感染后,通常在2-4周内可能出现急性感染症状,但部分人可能无明显感觉。治疗方面,早期检测和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1、急性感染期:艾滋病病毒HIV进入人体后,2-4周内可能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疼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2周,随后进入无症状期。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但症状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普通感冒。
2、无症状期:急性感染期后,患者进入无症状期,持续时间可达数年甚至十年以上。此期间病毒仍在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但患者无明显不适。定期检测和早期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传染风险。
3、艾滋病期: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细胞计数降至200个/μL以下时,患者进入艾滋病期。此阶段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卡波西肉瘤等。症状包括持续发热、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反复感染等。
4、检测与治疗:HIV感染后,建议在可能暴露后2-4周进行核酸检测,4-6周进行抗体检测。早期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
5、预防与管理:预防HIV感染的关键是避免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针具等。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暴露后预防PEP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感染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积极配合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艾滋病在初次感染后,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定期检测、早期治疗和预防措施是控制艾滋病的关键,感染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