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短期住院评估,主要涉及并发症筛查、胰岛素强化治疗、个体化教育、代谢紊乱纠正及制定长期管理方案。
1、并发症筛查:
糖尿病确诊时可能已存在未被察觉的并发症。住院期间需完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专项评估,明确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或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发现可延缓疾病进展,住院环境能集中完成多项复杂检查。
2、胰岛素强化治疗:
部分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显著高血糖毒性,住院期间通过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进行短期强化治疗,可快速解除高糖毒性,部分患者治疗后甚至可获得数月无需药物的血糖缓解期。这种治疗需在严密监测下调整剂量。
3、个体化教育:
住院期间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一对一指导,涵盖血糖监测技术、胰岛素注射方法、低血糖应对等核心技能。模拟进餐、运动等场景的实践训练,比门诊教育更系统全面,错误操作可被及时纠正。
4、代谢紊乱纠正:
严重高血糖常伴随电解质失衡、酮症倾向等代谢异常。住院通过静脉补液、电解质监测等手段快速稳定内环境,避免门诊调整可能延误病情。特别是合并酮症的患者需持续静脉胰岛素治疗至代谢指标正常化。
5、制定管理方案:
医生根据住院期间收集的血糖波动规律、并发症风险、生活习惯等数据,制定包含药物选择、监测频率、复诊周期的长期管理计划。同时建立医院-社区联动随访机制,确保出院后治疗连续性。
住院期间建议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培训,掌握糖尿病饮食搭配原则,如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同时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材分餐制进食。出院后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并发症相关指标,建立血糖监测记录本便于医患沟通调整方案。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需及时复诊。
抑郁病人出现自杀倾向通常需要住院治疗。住院评估主要基于自杀风险等级、社会支持系统缺失、伴随精神病性症状、既往自杀未遂史、急性应激事件等因素。
1、自杀风险等级:
临床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等工具量化评估,高风险指存在具体自杀计划或近期实施行为,中低风险为仅有模糊念头。高风险患者需强制住院,中风险需结合其他因素判断。住院期间可进行24小时防自杀监护,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
2、社会支持系统:
独居、家庭功能失调或监护人无力照护的患者,门诊治疗难以确保安全。住院治疗能暂时替代缺失的社会支持,通过结构化环境切断自杀实施途径,为重建支持系统争取时间。
3、精神病性症状:
伴随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属于重性抑郁障碍伴精神病性特征,患者可能受命令性幻听支配实施自杀。此类情况必须住院进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门诊无法有效控制症状。
4、自杀未遂史:
既往有明确自杀未遂史的患者,尤其是采用高致死性手段者,其再次实施风险较常人高30倍。住院可中断自杀行为链,通过危机干预降低模仿性自杀概率。
5、急性应激源:
近期遭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丧亲、失业等,可能引发冲动性自杀。住院治疗能帮助患者度过情绪危机期,在可控环境中学习应对技能,通常需要2-4周稳定期。
抑郁患者住院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日光浴以调节生物节律,饮食注意补充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家属探视时避免争论性话题,可携带患者喜爱的书籍或音乐帮助情绪舒缓。出院前需制定详细的安全计划,包括紧急联系人清单、环境危险物品清除等防复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