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等症状。其症状可能包括口腔疼痛、食欲下降、皮疹、发热、乏力等。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自愈。
1、发热:手足口病的初期症状通常是发热,体温可达到38℃以上。发热可能持续1-2天,部分患儿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不适。治疗上以退热为主,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10-15mg/kg进行降温。
2、口腔疱疹:口腔内会出现红色疱疹,常见于舌、颊黏膜和软腭部位。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和饮水。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或口腔喷雾缓解疼痛,同时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洁。
3、手足皮疹:手掌、脚底和臀部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或水疱,皮疹通常不痛不痒。皮疹在1周左右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4、食欲下降:口腔疼痛可能导致患儿食欲下降,甚至拒绝进食。可提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酸奶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口腔黏膜修复。
5、乏力:部分患儿可能感到乏力,活动量减少。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补充营养,如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恢复体力。
手足口病的护理重点在于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适当进行轻度活动,避免过度疲劳。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初期可通过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方式治疗,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
1、抗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初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情,如利巴韦林颗粒10mg/kg,每日三次、阿昔洛韦片200mg,每日五次、干扰素喷雾剂每日三次,每次喷2-3下。抗病毒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2、退热处理:手足口病初期常伴随发热,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布洛芬混悬液5-10mg/kg,每6-8小时一次。退热期间需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
3、口腔护理:手足口病初期口腔内可能出现疱疹或溃疡,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每日三次、口腔喷雾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每日三次、局部涂抹药物如西瓜霜喷剂,每日三次。避免食用辛辣、酸性食物,减少口腔刺激。
4、皮肤护理:手足口病初期手、足、臀部可能出现皮疹,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温和的沐浴露清洗如婴儿专用沐浴露,避免抓挠。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每日三次或抗病毒软膏如阿昔洛韦软膏,每日三次缓解症状。
5、饮食调理:手足口病初期患儿可能因口腔疼痛影响食欲,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香蕉等。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营养摄入。
手足口病初期需注意饮食清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梨、胡萝卜等,避免油腻、辛辣食物。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做操,增强免疫力。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避免交叉感染。若症状持续加重,如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等,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