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排痰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加剧、痰液增多等症状,可通过拍背排痰、雾化吸入、药物祛痰、调整体位、保持湿度等方式缓解。排痰期通常由炎症刺激、痰液黏稠、纤毛运动减弱、继发感染、气道高反应性等因素引起。
1、拍背排痰:
家长可用空心掌由下至上轻拍患儿背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拍背时注意避开脊柱和腰部,力度以患儿不感到疼痛为宜。该方法能通过震动促进支气管内痰液松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配合体位引流效果更佳,建议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
2、雾化吸入:
生理盐水或含有乙酰半胱氨酸的雾化液能直接作用于气道,稀释黏稠痰液。雾化时让患儿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使用面罩紧贴面部,每次10-15分钟。雾化后及时清洁面部并漱口,婴幼儿可喂少量温水。需注意雾化器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药物祛痰:
氨溴索口服液能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降低痰液黏度;愈创甘油醚糖浆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促进排痰;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可直接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使用药物需遵医嘱,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避免与强力镇咳药同时使用。
4、调整体位:
睡眠时垫高肩背部15-30度,清醒时多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这些体位能减少膈肌对肺部的压迫,改善通气功能,利用重力作用帮助痰液向大气道移动。对于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定期改变体位,防止痰液在局部积聚导致肺不张。
5、保持湿度:
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为宜,可使用加湿器或悬挂湿毛巾。干燥空气会使痰液变稠,增加排出难度。患儿每日饮水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温水、梨汁、白萝卜汤等都有助稀释痰液。避免摄入过多甜腻食物加重痰湿。
排痰期需密切观察痰液性状变化,黄绿色脓痰可能提示细菌感染。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衣着以吸汗透气的棉质衣物为佳。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银耳羹、百合粥等润肺食材。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或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宝宝高热抽搐通常由体温骤升引起,需立即采取侧卧位、清理口腔异物、物理降温等措施。高热抽搐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疫苗接种反应、电解质紊乱、癫痫等因素有关,多数发作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
1、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宝宝置于平坦处侧卧,解开衣领防止窒息。抽搐时口腔分泌物增多,可用软布清理口鼻异物,禁止强行撬开牙关或塞入物品。观察嘴唇颜色变化,出现青紫需立即就医。
2、物理降温处理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退热贴可辅助敷于额头,同时保持室温在25℃左右。体温超过38.5℃时需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3、记录发作特征家长需记录抽搐持续时间、肢体表现如单侧或全身抽动、意识状态及体温变化。用手机拍摄发作视频有助于医生判断性质,排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
4、预防二次伤害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沙发或床上放置护栏。抽搐停止后保持侧卧位至完全清醒,避免喂食或剧烈摇晃。反复发作超过2次或单次超过10分钟需急诊处理。
5、后续医学评估抽搐缓解后应进行血常规、电解质及脑电图检查。复杂性高热抽搐可能需服用地西泮预防复发,合并脑膜炎症状时需腰椎穿刺排除感染。疫苗接种后发热建议监测72小时。
日常需注意观察宝宝体温变化,发热期间每2小时测量一次并保持水分摄入。选择透气棉质衣物,避免过度包裹。既往有抽搐史的患儿在感冒初期可预防性使用退热药。建议家长学习儿童急救知识,家中常备电子体温计和退热药物,出现意识模糊、呕吐或颈部僵硬等症状时须立即送医。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及时治疗龋齿、中耳炎等潜在感染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