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排痰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加剧、痰液增多等症状,可通过拍背排痰、雾化吸入、药物祛痰、调整体位、保持湿度等方式缓解。排痰期通常由炎症刺激、痰液黏稠、纤毛运动减弱、继发感染、气道高反应性等因素引起。
1、拍背排痰:
家长可用空心掌由下至上轻拍患儿背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拍背时注意避开脊柱和腰部,力度以患儿不感到疼痛为宜。该方法能通过震动促进支气管内痰液松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配合体位引流效果更佳,建议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
2、雾化吸入:
生理盐水或含有乙酰半胱氨酸的雾化液能直接作用于气道,稀释黏稠痰液。雾化时让患儿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使用面罩紧贴面部,每次10-15分钟。雾化后及时清洁面部并漱口,婴幼儿可喂少量温水。需注意雾化器要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药物祛痰:
氨溴索口服液能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降低痰液黏度;愈创甘油醚糖浆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促进排痰;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可直接分解痰液中的黏蛋白。使用药物需遵医嘱,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避免与强力镇咳药同时使用。
4、调整体位:
睡眠时垫高肩背部15-30度,清醒时多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这些体位能减少膈肌对肺部的压迫,改善通气功能,利用重力作用帮助痰液向大气道移动。对于不会咳痰的婴幼儿,可定期改变体位,防止痰液在局部积聚导致肺不张。
5、保持湿度:
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为宜,可使用加湿器或悬挂湿毛巾。干燥空气会使痰液变稠,增加排出难度。患儿每日饮水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50-80毫升,温水、梨汁、白萝卜汤等都有助稀释痰液。避免摄入过多甜腻食物加重痰湿。
排痰期需密切观察痰液性状变化,黄绿色脓痰可能提示细菌感染。保持居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衣着以吸汗透气的棉质衣物为佳。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银耳羹、百合粥等润肺食材。若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或持续高热,需立即就医。
小儿支气管炎哮喘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环境控制、免疫调节、物理治疗及紧急处理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过敏原刺激、气道高反应性、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共同诱发。
1、咳嗽:
咳嗽是早期典型症状,初期多为阵发性干咳,随病情进展可能伴有黏痰。夜间及晨起时咳嗽加重,寒冷空气或运动后易诱发。治疗需针对病因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同时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可缓解症状。
2、喘息:
呼气时出现高调哮鸣音,严重时可见三凹征。急性发作期需立即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期控制可选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发作期间建议采用坐位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
3、呼吸困难:
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婴幼儿可能出现拒奶或喂养困难。中重度发作需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家庭应备有峰流速仪监测肺功能。出现口唇紫绀等缺氧表现需立即就医。
4、胸闷胸痛:
年长儿可主诉胸部压迫感,可能与气道痉挛及过度通气有关。除规范用药外,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改善症状。避免穿紧身衣物加重胸部束缚感。
5、运动受限:
患儿易在跑跳后症状加剧,导致活动耐力下降。稳定期应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游泳等水中运动尤为适宜。运动前15分钟预防性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减少发作风险。
日常需保持居室通风清洁,每周更换床品并用60℃热水洗涤。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避免接触毛绒玩具、宠物毛发等常见过敏原,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肺功能评估,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应掌握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措施,建立详细的症状日记记录诱因与用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