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等途径感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需及时就医治疗。
1、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梅毒螺旋体可通过阴道性交、肛交、口交等性行为传播,皮肤黏膜存在微小破损时感染概率显著增加。一期梅毒硬下疳和二期梅毒疹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此时传染性最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风险,但无法完全避免。
2、母婴传播妊娠期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可能引起流产、死胎或新生儿肝脾肿大、骨膜炎等。孕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所有孕妇均应接受梅毒血清学筛查。
3、血液传播输入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导致感染。共用注射器吸毒、非法采供血等行为是高风险因素。梅毒螺旋体在4℃库存血中可存活24-48小时,但现代血库筛查已基本杜绝该传播途径。
4、间接接触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衣物、毛巾、餐具等物品感染。梅毒螺旋体在体外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该途径传播需满足病原体数量大且接触部位存在皮肤破损的条件。
5、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发生职业暴露可能感染。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手术器械等也存在传播风险。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和消毒规范可有效预防。
预防梅毒需保持单一性伴侣并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高危性行为。孕妇应按时产检并进行梅毒筛查。日常生活中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接触可疑污染物后及时消毒。出现无痛性溃疡、全身皮疹等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到皮肤性病科就诊,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确诊后应告知性伴侣共同接受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行为直至医生确认无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