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直肠给药可能引起局部刺激、药物吸收异常或感染等危害,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直肠给药常用于无法口服给药的情况,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直肠黏膜损伤、药物剂量不准确或肠道菌群紊乱。
1、局部刺激直肠黏膜较为娇嫩,药物直接接触可能引发红肿、疼痛或灼烧感。部分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剂中的辅料可能刺激黏膜,长期使用可导致局部溃疡。操作时动作粗暴或给药器划伤黏膜会加重不适,患儿可能出现排便恐惧或哭闹。
2、吸收异常直肠静脉丛吸收药物易受排便活动影响,若给药后立即排便可能导致药效降低。腹泻时药物滞留时间短,血药浓度波动大,退热药如布洛芬栓剂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便秘患儿则可能因药物滞留过久引发过量风险。
3、感染风险操作者手部清洁不足或药物污染可能引发细菌性直肠炎。免疫低下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类栓剂时,可能诱发真菌感染。频繁给药破坏黏膜屏障后,会增加致病菌定植概率,表现为发热、黏液便等症状。
4、剂量误差儿童直肠容积小,药物溶解不充分时可能部分随排便排出。分割成人栓剂易导致剂量不准,如地西泮栓剂分割不当可能引发呼吸抑制。剂型选择错误如使用成人规格开塞露,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
5、过敏反应栓剂基质如聚乙二醇可能引发接触性过敏,表现为肛周皮疹或瘙痒。抗生素类栓剂如甲硝唑可能导致全身性过敏反应。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儿更易发生速发型过敏,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家长应避免自行给小儿直肠用药,必须使用时需由医护人员指导。选择适宜儿童剂型,给药前清洁双手及患儿肛周,动作轻柔缓慢。给药后保持患儿俯卧位5-10分钟以防药物溢出。观察是否出现血便、皮疹或异常哭闹,出现异常需立即停用并就诊。日常可通过调整饮食预防便秘,减少直肠给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