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补液支持、调整饮食、肠道菌群调节、对症处理等方式治疗。大肠埃希氏菌感染通常由饮食不洁、免疫力低下、接触污染源、抗生素滥用、基础疾病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针对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导致耐药性。对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需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期间应完成全程用药,不可随意停药。
2、补液支持腹泻严重者需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儿童及老年人更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时应立即就医。补液治疗需持续至腹泻症状完全缓解。
3、调整饮食急性期宜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少纤维饮食。避免摄入乳制品、高糖食物及刺激性食物。可适量补充含锌食物促进肠黏膜修复,烹饪食物需彻底加热,保证饮食卫生。
4、肠道菌群调节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可帮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建议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疗程一般持续2-4周。同时可摄入含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燕麦等促进有益菌定植。
5、对症处理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发热超过38.5℃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血便患者需加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切忌滥用止泻药,严重腹泻需保留大便样本送检。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需急诊处理。
预防大肠埃希氏菌感染需注意食品充分加热,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处理食物前规范洗手。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避免生食,旅行时选择瓶装水饮用。出现腹泻症状后需隔离餐具,粪便用消毒液处理。恢复期应保证充足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便常规。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D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但不可替代正规治疗。